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我们学校进行了英语“3L”教材实验。在我的英语教学生涯中,这是一次最完整、最有教学成果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师生配合默契,我和学生也因此结下了友谊。
1978年我国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重新开设英语课,先后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两套英语教材。那两套教材都是语言结构法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强调语言结构(即语法)的教学,忽视听说的教学;学生学习之后的反映是:学会的是“哑巴英语”,不会交流。为了改变英语教学中的这种毛病,人教社准备编写一套新的英语教材。在编写这套新教材之前,人教社引进了英国伦敦朗文出版社的《Look, Listen and Learn》教材(简称“3L”教材),由全国各地组织教学实验。人教社希望通过此次“3L”教材实验,各地能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
1987年夏,温州市教研室选定我校参加浙江省的“3L”教材实验,我校安排黄新和老师(后出国)担任该实验的负责人,先去杭州参加暑假省教研室举办的“3L”教材实验的教学培训。该年9月,学校决定在招收的初中新生八个班级中全部使用“3L”教材,于是 “3L”教材实验便在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开始执教的老师有黄新和、陈璇、徐跃微、李坚真(中途出国)和我共五位,李坚真出国后,实验老师是四位。
学校领导对“3L”教材实验极为重视,88年4月,学校组织了我们五位实验教师,由当时任学校副校长的林卫平老师和当时任英语教研组长的项鹏翔老师带队,去杭州和无锡等地“3L”教材实验的学校听课取经;在我们自己的“3L”教材实验过程中,我们曾面向全市多次开课,还组织过一次面向全市的研讨会,会上我校每位实验老师都对参会教师开课,并有论文交流。“3L”教材是语言功能——结构法的教材,它的教法与以前部编教材的教法大不相同,所以我校的“3L”教材实验,在当时温州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有较大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碰到了一些困难,实验出现了数次反复。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日常的练习,朗文出版社的“3L”英语教材是为外国八九岁的儿童(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学英语而编写的一套教材,配套练习极其简单,不适合我们的初中学生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新编写适合我们学生使用的练习,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教师不堪重负,一些教师用了一段时间“3L”教材后,又回到部编老教材上来教。
学校领导根据这一实际困难,对实验班级的个数进行了调整,最后确定了两个班级继续实验,一个是班主任为张淑琴老师的第(4)班,另一个是班主任为汪文清老师的第(5)班,由黄新和老师和我执教。我们的教学工作量减少到一个班级,才有精力去编写学生的日常练习。到了初三第二个学期的三四月份,黄新和老师也出国了,两个班都得由我执教了。为使这两个班“3L”教材实验进行到底,班主任张淑琴和汪文清老师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处处给以充分配合。这两个班的学生也非常喜欢学习“3L”教材,当学校调研“3L”实验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教材实验时,第(5)班的学生致信学校领导,坚决要求继续学习“3L”。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教材实验让我和学生拉近了关系,结下了友谊。
在三年教材实验中,我们与实验班的学生一起克服了诸多困难,“3L”教材实验终于进行到底。实验结果令人较为满意,学生提高了对英语的喜欢程度,不但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强,英语的中考成绩也较好。实验结束,我向学校和市教研室交出一份圆满的实验报告----写出了实验论文《英语“3L”教材实验总结》。
携带该论文,我参加了1990年9月由国家教委基教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在黄山屯溪召开的“全国中学英语教材教法经验交流会”。同年,《温州教育 》第四期也发表此论文。
俞詠 本校退休英语高级教师